
“曾涛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曾涛获得北京市政府特殊津贴”……
最近,有关这个平日里默默无闻老工匠的喜讯接踵而来,大家纷纷感慨他的光芒并没被时间掩盖,荣誉的到来只是水到渠成,实至名归。
曾涛,年近50,个头不高,不爱言语,特别朴实厚道的人,在工序大家都称呼他为“老曾”。老曾在生产一线摸爬滚打近三十年,因工作经验丰富而且对工作认真负责,2009年,被推举为数控工序和钳工工序的调度员。
珍视岗位 用坚持锻造技能
1992年7月,大专毕业的老曾来到北信公司金工车间上班,上班的第一天,他被分配做钳工工作。钳工是机械制造中最古老的金属加工技术,有流传“三年精车工十年烂钳工的说法”,意思是想做一个好钳工是很难的。
那时的老曾,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有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韧劲,他没有退缩,彷徨的开启了他的钳工生涯。为了更好地学习和工作,申请在公司门口的职工宿舍住了下来。“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路,就一定不能掉队,没有啃不下来的‘硬骨头’”,他暗下决心。
他从学习相关工艺文件、技术标准入手,几年间,便成为钳工工序的高级技师,在业务知识的储备上,对其所在工序的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技术需求都倒背如流;在实际钳工工艺操作技术上,也不比工序里干了几十年的老师傅差。他手里有本小册子,里面记录着极为详尽的工作具体步骤,工艺参数、技术要求等,以及对每项工作的简化设想和感悟,放在了工序工作台上,与其他员工共享。
他尝试把工作简化设想努力付诸实践。那一年,有批返修产品需要工序处理,在调谐匹配单元铭牌拆卸过程中,拉铆钉的黑色固定芯会掉到调谐匹配单元中,需要将调谐匹配单元抽出并180度旋转,才能将黑色固定芯倒出,过程十分不便。其他员工按部就班在工作台上蒙头费力拆卸,可老曾却利用下班时间设计制作了一个“退芯工装”,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第二天,他的工装便广泛运用到了生产过程中,省时又省力。
精钻技术 练就独门绝技
老曾平时没什么爱好,内敛寡言的他喜欢修修补补,琢磨点儿小发明、小创新。可就是他的这点“小计俩”用在工作上,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消除了安全隐患。
2012年,北信公司为我国首条高寒高速铁路——哈大高铁供货期间,机柜生产量大增,老曾在平均每天15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发现钢板在冲切时产生不规则的下脚料和废料,特别影响钢板的冲切利用率。他立即组织QC小组成员,对钢板套材的冲切轨迹重新编程排版、潜心研究,提出一种套裁方法,利用边角材料把一些小的零件按照编排好的冲切顺序套入板材中,提高整张钢板的利用率近3.5%;短短三年减少公司钢板用量30余吨。曾涛和他小组成员的这项QC成果获得了铁道部级优秀成果奖。
2013年,甘青、杭长等重点工程产品供货期间,数控工序的其中一项工作是需要对工件进行折弯,但是在折弯的过程中需要多次更换折弯刀具,这样很影响工作效率。老曾连同QC小组其他成员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工艺要求,编排模具的使用方法,将多套模具安装在同一设备上进行多样化的加工,使得加工同样的工件更换模具的辅助时间足足少了40分钟,整体生产工件效率提高了10%,生产进度大幅提升。
此外,他还带领QC小组成员研究设计制作固定电路板的工装,提升手工焊接质量;参照印制板框尺寸设计工装,提高印制板框折弯一次交检合格率等等,这些技术革新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操作者的危险程度,消灭了安全隐患。
身教胜于言教的“慈父严师”
老曾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先后被聘为技师、高级技师,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生产者、优秀共产党员、质量安全标兵。老曾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徒弟们。
在受聘公司首席技师(培训师)期间,他着重培养全能型技术人才。他根据每个受训对象的能力、认知水平,分层、分类制定计划,选择不同的培训资源及内容,逐一安排学习理论知识,每月进行总结和测评,在实际工作中开展小改小革活动,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并开拓其思维。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他培养出了高级技师三名,高级工四名,这些骨干力量都在生产一线工作中独当一面。
他的得意徒弟之一石颜港提起老曾,话匣子就打开了。回忆起他和师傅的一段往事:有一次,公司来了一批产品,而这批产品有几处焊点在凹槽的折弯之内,当年的点焊机电极臂是不能探入凹槽内部的折弯之中进行焊接,一般都是委外加工的。老曾让石颜港想办法利用现有的设备和工具去思考解决这项问题,而他思来想去,觉得这事儿是不可能完成的,这让老曾大为恼火,不过老曾还是耐着性子带着他一起对电极臂进行技术改造,制作出了能焊接凹槽内折弯处焊点的电极头。
石颜港说,“老曾这出,真是‘身教胜于言教’。”在老曾的教导下,他成长很快,现在也是生产中心的一名调度员。
默默奉献价值的老匠人
老曾身为钳工和数控工序调度员,也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每天第一个来到工序,先打扫卫生,下班也是把工序的安全隐患全部排查一遍,最后一个走。大家有时拿老曾逗乐,“呦,老曾这么勤劳,把新来员工的活儿都给干了。”老曾不以为然。如若工序中有谁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矛盾,一向低调内敛的老曾便站出来主动担责,协调解决。对于生产任务计划调配方面,老曾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更是得心应手,他对产品零部件或机柜组装步骤、任务的轻重缓急程度熟稔于心,合理安排生产顺序,避免了错误的生产安排,而导致的不必要的返工和因此产生的安全隐患。
谈起工匠精神,曾涛说,“我没那么高的文化,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把活儿做好、做精、做出道儿道儿来,然后教会徒弟。这就是曾涛,将平凡的工作做出不平凡,用创新与责任心,让工匠精神为北工制造保驾护航。
一身蓝色标志性的朴素工装,一头半灰白的头发,略微佝偻的背影,老曾在工序里继续穿梭忙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