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中国卫星事业的拓荒者——航天技术专家、共产党员孙家栋事迹

发布时间:2011-04-12 作者: 来源: 字号:
     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孙家栋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地球卫星和月球探测工程等空间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和激励自己,在重大工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1958年,孙家栋作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人员,以优异成绩从前苏联茹柯夫斯基工程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从事导弹研究。1964年7月,被任命为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程战略导弹的总体主任设计师,主持导弹总体方案论证和总体设计工作。
  1967年,中央决定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由钱学森任院长。钱学森亲自点将,让孙家栋重组卫星研究队伍。38岁的孙家栋放弃了已经熟悉并建树颇丰的领域,义无反顾地担起这一重任,出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仅用了3年时间,“东方红一号”卫星就取得了圆满成功。随后,孙家栋又先后担任了多颗卫星的技术负责人和总设计师。据统计,在我国自主研制发射的100个航天飞行器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设计师的就有30多颗,占到总数的1/3。
2004年,我国启动探月工程,已经75岁高龄的孙家栋再次披挂上阵,担任总设计师。探月工程风险大,很多人替孙家栋捏了一把汗。但他没有丝毫犹豫:“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是一个航天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素质”。经过不懈努力,月球探测一期工程取得了圆满成功。
  “紧急关头必须敢于承担风险”
  航天发射非同寻常,关键时刻需要有人一锤定音。1974年11月,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完成检测,发射在即。随着口令的下达,地面电缆、电信号插接件、气源连接器纷纷按程序从火箭上脱落……然而,卫星却没有收到“成功转内电”的信号,此时离火箭点火只剩下了几十秒钟!如果按照正常程序逐级上报,已经来不及了。就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孙家栋一声大喊:“停止发射”!星箭安全了,可孙家栋却由于高度紧张而昏厥了过去。虽然这不是分内之事,但他认为,作为一名航天科技战线的共产党员,紧急关头必须敢于承担风险。
  1984年4月,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并进入静止轨道,但在卫星向定点位置漂移过程中,星上蓄电池发生了热失控现象,危在旦夕。孙家栋根据模拟试验,果断要求对卫星姿态角再调整5度。情况紧急,审批手续已经来不及了。操作指挥员感到压力巨大,拿出一张白纸写下“孙家栋要求再调5度”要孙家栋签名,孙家栋毅然拿起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执行了地面发去的指令后,卫星化险为夷。
  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中国的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承担国外卫星发射业务。从1988年开始,孙家栋以花甲之身,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多次往返奔波于北京与华盛顿之间。面对种种阻挠、种种非难,他率领代表团闯过了一关又一关,为长征火箭跻身国际发射服务市场,立下汗马功劳。
  “我是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
  孙家栋经常说:“能够主持卫星总体设计工作,得益于中国航天事业的稳步发展,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了自己”。
  2007年,是“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的关键性一年,作为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师,中巴资源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试验系统的总师,是孙家栋最为繁忙的一年。为了工程任务能够顺利实施,他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有时一周内要去三四个城市,打“飞机的士”成了家常便饭。老伴魏素萍心疼地说:“他总是天天跑,穿皮鞋太累,我每年光布鞋就要给他买四五双。”在“嫦娥一号”顺利完成环绕月球的那一刻,大家从座位上站立起来,欢呼跳跃,拥抱握手,而孙家栋却走到了一个僻静的角落,悄悄地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在偷偷擦眼泪,这一幕感动了许多人。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孙家栋,作为北斗导航系统工程和风云二号的总设计师,仍然奋战在航天事业的第一线。2010年1月,孙家栋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谦虚地表示:“航天事业是大家共同劳动的结果,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下产生的,奖励是给予航天事业的肯定。我只是千千万万航天大军中的一分子而已。”
浏览次数:1467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