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题记
我们常常说到家风。家风是家里装裱起来的句句箴言,家风是祖辈言传身教的处事准则,家风是时间涤荡后的不朽智慧。好的家风总是能于无声处浸润我们,一点一滴,自成甘露,一言一行,足见养分。
可以听到看到的故事太多了。孔融让梨是尊老爱幼的家风,木兰从军是勇敢承担家庭责任的家风,囊萤映雪是勤奋刻苦的家风……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是我们工作生活的格调。家风纯正,雨润万物;家风一破,污秽尽来。
人与人交往,通过一个个体往往能窥见一个家庭,这便是家风。好的家风,不仅仅是来自于祖辈的代代传承,更是在个人成长中为其注入时代的精髓,使其不落后,不腐朽,不沉沦,永葆鲜活。当下,我们这一代人或者刚刚离开父母经济独立,或者已经组建新的家庭,再几年岁月悠悠,就将面对一边是逐渐老去的父母、一边是尚未长大的稚童,树立良好家风的责任将落在我们肩上,如何赡养父母、教育子女成为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农历新年在网上看到了某个演讲类综艺节目的片段,演讲的题目叫《做一个怎样的子女》,评委席上的华少深受触动至流泪,也让这段视频在互联网上火了起来。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总是能够轻易触碰大众的神经,父母教育子女长大成人,子女赡养年迈的双亲,一代代传承的,不仅仅是血缘亲情,还有家风家教。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然而我们这一代人,总是早早就离开了家,以求学或工作为名,习惯了与父母的疏离,习惯了假期偶尔的探望和通讯设备那头的唠叨,在这样的疏离间,亲情似乎慢慢就淡了。
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孝是家风,也是家教。谈及家庭,我们总是首先想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却容易忽略了,该做一个怎样的子女。古有二十四孝,卧冰求鲤、彩衣娱亲,虽然其中一些行为在今天看来并不可取,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啃老”比孝顺更为常见。当赡养父母的义务不得不被写进法律,当父母和子女不得不在冰冷的法庭相见,当公益广告一再出现空巢老人的寂寥身影,我们只能悲哀地承认,习惯被呵护的这一代,似乎丧失了表达“孝”的能力。
都市忙碌的枷锁束缚了太多人,疲惫总是从早上的地铁开始直到夜幕降临,回家变成了一件需要奢望的事情,不是不想,而是不能。总觉得,等过些年,等安稳下来,等再打拼几年,仿佛父母能一直等在那里,不会老去,一如儿时等我们放学回家,永远亲昵,永远温馨,所以才有那么多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伤故事。
陪伴与爱,是“孝”永恒的涵义。外公外婆去世得早,我有记忆起就不曾见过他们,可妈妈总会向我讲述她儿时的故事,以及她的思念,小的时候不是那么懂,可越长大越理解,仿佛上一辈的拳拳亲情从不曾离我远去,我也在这润物无声里学会了如何与父母相处。所以没有所谓的叛逆期,没有需要掩藏的小秘密,代沟在我与他们之间,更是一种不同年代的对话与学习。我无比庆幸能够拥有一段自在而不轻狂的青春,能够与长辈平等地交流,也能够在现在自然的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我们要变成一个家的主心骨了,话语权和经济大权会落在我们手里,家风的风源,也会向我们身上转移。父母渐渐老去,渐渐对这个快速更新的世界变得陌生,他们曾亲历了时代的变迁,如今似乎也有些吃力了,可是我们还在呀,我们有义务放慢自己,放低自己,陪着他们,走这一段路。
家风吹过,润物无声,家风正,方可淳民风清国风。愿其中“孝”这一缕家风,永远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