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成长就是一场无微不至的陪伴,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发布时间:2017-05-23 作者:何莹 来源: 字号: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我深刻的体会到孩子的成长不是简简单单的陪伴了,教会孩子独立也是必不可少的。从那开始我自己也开始逐步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了。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身为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一课。教育的成功与失败事关孩子的一生,是为人父母的一份责任,同时也是对孩子一生的承诺。但是怎样才能教好孩子?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都应该深深思考的问题。

“爱要陪伴,爱是从陪伴中来。”我在自己教育孩子的点点滴滴中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非常认同并深深为之信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与人格养成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陪伴,尤其在良好习惯的养成上要为孩子做出榜样,如果家中有老人,敬老爱老,最切实的有好吃的要先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给老人买买礼物,经常给老人打打电话,对老人言语的敬畏,没有言语的指责,身教的力量远远大于言教。不要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潜移默化的教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这种感恩爱的能力,就需要让孩子一开始就沐浴在知恩、感恩,知道付出与回报的氛围中,不要对孩子过于溺爱,

干预太多,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现在都是独生子女,一个个视同珍宝,溺爱过度,不舍得放手,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为孩子打理顺畅,孩子过着衣食无忧,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皇帝般的生活,殊不知这样会慢慢抹杀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因此应该锻炼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不要有求必应,更不要无求先应,不要让孩子拥有的东西来得太容易,要让孩子懂得,如果想要得到就需要付出。还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生活的不容易,试着让孩子帮着父母分担一些压力,孩子就会多体谅父母一些。

“爱要放手,爱是从孩子能够独立中来。”

加强孩子与外界的交流,避免孩子吃“独食”;我们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孩子”,在家里可以一手遮天,出来了家门就一无是处,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不会和陌生人打交道,这也成为以后社会交往的绊脚石,慢慢转化为宅男宅女。有时候孩子也需要适当的漠视,往往会有正面的能量,把孩子送出去,让他们自己去完成自己的需求,更有成长的意义。因此,在孩子刚刚学习与人交往时,不要担心自己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吃亏受欺负,其实这也是孩子在积累社会经验,从中他会学会一些结交新朋友的技巧和与人交往的经验,因此父母应该懂得放手,懂得适当的撤离。

“教育孩子”,谁在教育?当然最直接的教育者是父母本身。然而我们的父母,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思想观念落后,更多的时候认识不到这个问题,甚至是漠视问题的重要性,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会好,上了学有老师教,自己把教育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更多的父母推脱于工作,事业,忙里忙外,最终挣来了孩子的物质生活,却忙掉了孩子的前程。再不然,就是想当然的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只管孩子的学习,不管其他。其实我倒认为,我们更应该关心孩子的人格初养成,父母们言传身教,让孩子在爱中独立成长,养成良好意志品质、生活和学习习惯,成绩好坏自然水到渠成。

其实,教育孩子就像种树,树苗难免枝枝杈杈,需要随时修修剪剪,独立承受风雨才成长成参天大树。孩子也一样,培养孩子好的人格和品行,教会他们独立面对生活、学习,是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表责无旁贷的义务。教育的过程也是父母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我们共同成长的经历中,孩子反馈给我们的东西,有时候也会让父母受益非浅。

在我看来孩子的成长过程更像是一种结伴的修行,父母就是要进行一场无微不至的陪伴,更需要懂得这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浏览次数:505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