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全国技术能手、全路先进女职工--郭福勇

发布时间:2012-09-27 作者: 来源: 字号:

福”生于微  心柔而智“勇”

为北京铁路信号有限公司奉献了最美的25年青春岁月,郭福勇收获的不仅仅是硕果累累的工作业绩、荣誉称号,更宝贵的是她依然白皙红润的脸庞上发自内心的幸福笑容,和那娇小身躯在忙碌穿梭中走出的坦然步伐。25年来,在铁路信号组调工的岗位上,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2008年被聘任为北信公司信号组调工第一批首席技师兼首席培训师,2010年荣获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的“全国铁路先进女职工”的光荣称号。同时自担任电装车间组焊工序的调度员以来,她带领这支北信最大的娘子军班组不让须眉、奋战一线、赢得美名,在2010年至2011年连续两年获得集团公司“先进女职工集体”的荣誉称号。

北信公司生产的轨道电路设备从四信息开始,到八信息、十八信息、UM71、21A,再到ZPW.2000A、ZPW.2000K,郭福勇完整经历了移频信号产品的整个更新换代过程。从调试工岗位开始,她就自学《数字信号处理基础》等相关专业书籍,经常向技术人员请教,了解产品的工作原理和器件特性,在调试过程中遇到故障,总是耐心分析原因,分析器件的使用功能以及在电路中的作用,认真记录各种故障现象。每当新产品上线她总是积极参加培训,参与前期的试制生产,铁道部移频专家赵自信1995年曾点名要她参加京九线18信息移频产品前期试制工作。2004年北信公司担负着津浦线各站移频信号设备的生产任务,距开通的时间还有一周,可是最后一批发送器因为有几台故障(报警继电器不吸起)还没有发往现场,她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仔细分析电路,发现与门电路的两路CPU1、CPU2的方波信号虽然正常,但CPU2的幅值偏低,不能使触发器打开与门电路,导致报警继电器不吸起,故障点找到了,问题得到解决,发送器按时发往现场,保证了津蒲线顺利开通。

郭福勇勤于思考,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总是力求完美,多次提出改进建议。2005年3月ZPW-2000A的闭环检测产品投产,在调试过程中她发现护板靠近焊盘太近,在产品周转或搬运过程会造成焊盘和外罩短路,她认为设计存在问题,及时向领导和技术部门进行了反馈。经过技术部门确认,该产品确实存在隐患,立即进行设计更改,致使1000套产品安全隐患消除,增强了设备的可靠性,保证了京九线各站的顺利运行,获得了公司合理化建议一等奖。

2007年首批客运专线产品上线,她提出了ZPW-2000K衰耗冗余控制器耐压测试工装改进的建议:由原来的一次测试1台改为同时测试4台。这个建议被工艺部门采纳,并获得了当年工厂合理化建议三等奖,工厂2008年度QC成果优秀奖,此项成果使生产效率提高了4倍,确保了京津、合武、温福首批客专线路的按期供应。郭福勇认真分析既有线路ZPW-2000A发送器和客运专线ZPW-2000K发送器-5℃低温启动试验原理。当时生产线上只有一台低温箱,已经被设计为2000A型发送器专用,而2000K型发送器的批量生产也要做低温试验,她带领调试人员,分析两种发送器的原理图,找到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并且提出了改造建议:两种发送器通过转换工装可以共享一台低温箱,建议被工艺和技术部门采纳并获得公司年度合理化建议二等奖,工厂2009年度QC成果优秀奖,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近20万元,同时节省十几平米的生产空间。

到过电装车间三楼西侧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就是郭福勇所在的组焊工序——职工人数在50人左右,工艺流程包括SMT贴片、节拍插装、波峰焊接、手工补焊和ICT测试,职工人数之多,流程之复杂,在电装车间和北信公司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与之相对应的,这里的生产节奏整洁流畅、人员安排有条不紊更是令人赞叹不已,郭福勇正是支撑这一切在背后默默付出的那个人。如何更加合理组织生产,怎样用好每位职工,是始终萦绕在她心头的问题。

到岗之初,郭福勇就发现了组焊工序的突出问题:不同工艺流程人员分配固定,但由于工作内容的自然差异,节奏的不平衡很容易造成生产瓶颈和忙闲不均,影响了工序的整体效率,产能没有最大化释放。经过精心考虑,郭福勇向车间提出了她的策划方案: SMT贴片和ICT测试24小时分成2个班次,人停机不停,充分利用设备产能,并根据需要调整换线频次;节拍插装和手工补焊所有职工重新按技能分类,配合波峰焊接节奏随时灵活调配。紧急情况下,先抽调补焊线职工协助进行节拍前准备工作,节拍线职工进行插装,波峰焊接开始后,节拍线职工又可以协助进行手工补焊工作,缩短了组焊工序的整体工期。经过这样的尝试,组焊工序的整体产能提高了40%以上,2010年全年组焊工序印制板合计产出近20万块,比2009年同期增幅超过45%,在2010年的高铁客运专线重点工程会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装车间是北信公司产品质量控制的核心,组焊工序更是电装车间产品质量控制的核心。面对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的双重压力,郭福勇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员工,另一方面默默在心里想尽各种办法保证和提升质量。补焊22名职工的工作台安排,都是郭福勇精心考虑过的:新老职工左右相隔,为的是老师傅随时指导;互检对象前后相隔,为的是互相取长补短;在第一排工作台的,是年轻职工中的佼佼者付春艳和李阳,为的是给大家树立榜样;在最后一排工作台的,是技能最熟练的技师张玉洁和杨玉红,为的是在急难时刻把得住关、顶得上去。2012年5月份的PIO返修过程质量问题,事实上是由多方面的综合原因导致的结果,但表面上所有的后果都归咎于主要执行返修任务的组焊工序。事后回顾时,郭福勇说:“当时压力特别大,又心情复杂,我们干的活真的差到这种地步了吗?我们真的干不好了吗?”但在当时,她没有解释,没有找其他的原因,而是以她的坚忍,默默地带领补焊线职工彻底返工。每块印制板上成百上千的焊点一个一个重新检查;库存中落在表面的细尘一点一点清理;分成两排直插的二极管在周转过程中容易被碰歪了,波峰焊线的职工自行设计小夹具,使得24个二极管保证在一条直线上固定好。当最终返修的产品交检通过时,郭福勇喘口气,又接着组织工序职工对着质量问题的照片一一进行反思、纠正和学习,她暗下决心,一定不能再在质量上被质疑、被考核。2012年6月,在国际IPC行业协会组织的华北区手工焊接大赛中,北信电装车间组焊工序的付春艳一举夺得冠军,并以无可挑剔的操作过程获得最佳工艺奖。喜讯传来,郭福勇欣慰而自豪地笑了——这才是我们的真实水平!

多年的不断积累,使郭福勇成为电装车间的技术骨干,当之无愧的带头人。除了每天繁杂的工序管理、生产组织协调工作,她还肩负着公司信号组调专业的首席培训师职责。她关心爱护工序的职工,更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培养更多的青年职工,才能实现北信公司和铁路信号事业的常青。

手工焊接是电装车间各工序必需的基础技能。郭福勇对组焊工序的每位职工都会深入了解,悉心培养,细致分析,看清楚他们的优点与不足,给予每位职工平等的学习机会,同事又对在某一技能上有优势的职工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为职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董斌和景文爽是目前补焊线上仅有的两名男生,当时一同调入组焊工序的还有一名女生王萍。郭福勇发现董斌和景文爽是属于偏内向型男生,能静得下来,钻得进去,在补焊线上有培养潜力,只是需要比女生更长的时间锻炼就行了。王萍悟性好,在补焊线上很快就成了熟练工,因为当时贴片线需要人,郭福勇安排她去贴片线,利用机会培养她多方面的能力。正是这样周密详细的培养计划,郭福勇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基本功扎实的多面手,不仅提高了组焊工序的产能,也给其他工序输送了血液和营养。

郭福勇利用业余时间编写培训教材累计达3万字,每年都要给新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和实操演练。她带的徒弟遍布车间的各个重要岗位,2010年有2名在全国职工技能大赛中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有2名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有4名由中级工晋升为高级工,20名由初级工晋升为中级工。

如果说仅仅是调度工作上的思路清晰,或者技能上的拔尖,郭福勇可能仅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同事的赞叹。她在电装车间所受到的一致拥戴、认可和尊敬,正是来源于她在管理中所贯穿的人性化理念,工作中所展现的崇高的人格魅力。

郭福勇为人正直,做事公平,对下属职工的关心和关怀无微不至。职工家属做手术的,她嘱咐职工白天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完成工作任务后按时下班回家照顾,不安排加班。住的远的职工,晚上班车线路到不了,她几次三番找车间领导反映,请求必须保证职工安全到家。职工家里有纠纷要打官司的,她亲自跑到公司法律事务部去帮着咨询、联系律师。

组焊工序85%以上的职工都是女职工,年龄跨度更是从20岁到49岁。郭福勇把和谐高效当做目标,时刻关注每个人的思想变化,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管理、激励,做思想工作,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减轻她们的工作压力和思想负担。在郭福勇的努力之下,组焊工序的女职工团结友好,氛围融洽,完成工作任务自然不在话下。

郭福勇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2010年,为了确保京沪、哈大等高铁设备的如期完成,她带头加班加点,孩子6月要参加高考,她顾不上管。年近八旬的老人,她没时间回家看。每天早出晚归,一日三餐吃在厂里,全年累计加班120多天,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奉献给了企业。

25年弹指一挥间,郭福勇对自己的总结也很简单,面对荣誉和表扬,她总是淡淡地微笑:“没什么,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就是这样的她,不善浮夸言辞,却始终坚韧不拔,没有轰轰烈烈,却在一步一个脚印中走出了不平凡。福生于微,成于渐,勇者终将借助时间的魔力化柔美为坚韧,煅造出最灿烂的功勋章。

 

浏览次数:557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