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页面

全国技术能手--黄磊

发布时间:2012-09-27 作者: 来源: 字号:

生产一线的“金刚钻儿”

初次见到黄磊,他留给我的印象就是:身材中等、皮肤黝黑、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宽边儿眼镜,笑起来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平凡的外貌下,让人很难想象他就是蝉联中国通信信号集团两届技能大赛信号组调工种的“全国技术能手”。

刻苦钻研 学技路上大跨越

黄磊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北信公司时,只有中专文化。当他带着自己的年少梦想来到了铁路信号设备生产调试的一线时,好强的他暗下决心: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和技能。当工人就要当一个技术过硬、让人瞧得起的好工人。

于是黄磊白天在单位认真向师傅学习信号产品调试技能,把要点一点儿一点儿的记录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晚上回到家里把白天的内容认真梳理、重新记录,为了更加充实自己的电子专业知识,他把刚上班时几个月的工资全部都购置了专业书籍《电子线路》、《电功原理》等等,有些是大学程度的知识,但他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一点点啃、一点点琢磨,直到完全掌握。业余时间他又完成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他把所学的电子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树立了继续学习的决心。十几年来,黄磊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在求知学技的漫漫征途上奋进,记下了5、6本上万字的工作学习笔记。通过平时自身的努力学习,黄磊在2006年度中国铁路通号集团公司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信号组调工的比赛中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但好学的他并没有就此止步,吸取经验、查找不足,2008年度、2010年度连续两届的技能大赛中他继续参赛,并且均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精益求精 高超技能赢赞誉

作为一名调试人员,黄磊多次被派往现场出差。先后参加了十八信息现场升级程序任务,浙赣线改造产品任务,沪杭线改造产品任务,嘉峪关八信息维修检测任务,南昌一体化机车信号产品升级改造任务,广州、上海两地高铁动车段动车组轨道信号读取器升级改造工作等。其中以南昌一体化机车信号产品升级改造任务工作最为艰巨。改造中根据用户需求,迫切需要对在南昌管区内的158辆机车进行一体化机车信号记录板的升级改造,接到任务后,他随售后服务人员连夜到达现场,摸清基本情况。南昌管区内的机车运行十分繁忙,有的车入库、出库间隔不到5个小时,并且等其回库只能是3天后了。为了尽可能地缩短工作周期,尽快满足客户需求,他毅然决定在机车入库检测工作站,利用机务对入库机车短短6分钟检测时间把整个工作在机车内部完成。说起容易,实际并不轻松,这对工作者技能更是有极高的要求。当时正是盛夏,外界气温36度以上,机车内温度大致在60度左右!并且内燃机车内部作业空间十分狭小,噪音大,灯光照明条件也完全不具备,还得时刻注意内燃机内部发动机发热对人员的伤害。在这种恶劣作业条件下,他全天二十四个小时不间断盯守决不放过一辆未改造的机车,最长一次,他一直盯守更换设备连续54小时,期间只睡了5个小时,衣服被汗水和机车设备的油腻浸透,眉毛上都挂满了汗珠儿,虽然疲劳,但他时刻牢记着自己的责任,一定要确保每辆机车设备工作正常,因为他知道机车信号设备不能出一丝差错,它直接关系到机车运行正常,关系到旅客的人身安全!正是这种精神使他出色地完成了本次任务,得到了用户的好评。

工作中,黄磊特别注重生产细节,对待产品更是做到精益求精。在机车信号设备生产初期,记录板中的CF存储卡插入卡座后通过金属螺丝、螺母进行固定,周转中他发现,箱体的震动和周转都会造成螺丝松动,况且该设备在现场是安装在运行的机车内部使用,若遇强烈震动就会导致金属螺丝、螺母振落到机车主机内部造成短路,后果不堪设想!他坚持向技术专责进行了书面反馈,权衡利弊,最终使得技术专责采纳了他的建议,通过改进采用塑料钉进行固定处理,增强了设备的稳定性,杜绝了质量隐患。

2008年3月,在ZPW.CE分线采集器设备的生产中,不断有产品从质量检验部返回车间维修,同工号产品的返修率高达10%。黄磊在维修来自质检部的4台ZPW.CE分线采集器信号产品时发现,故障原因都是信号采集不到,且正常工作灯、上传数据指示灯都不正常显示。面对故障现象,他认真分析了生产过程:首先产品在交检质检部之前,都是做过绝缘耐压测试与功能测试的,合格后方可转入下道工序——质检部进行测试;其次,产品不进行高温运行,那么器件高温损坏率应为零。经过仔细查找故障原因,他发现是ZPW.CE分线采集器的信号母板与其核心部分CPU程序控制板的连接松动造成接触不实所至。其连接方式,仅仅就是用两个拉扣把CPU程序控制板的两个对角过孔拉在了ZPW.CE分线采集器信号母板上,以起到固定CPU程序控制板的作用。但在不考虑塑料拉扣老化的前提下,只用两个固定受力点来固定CPU程序控制板两个对角,稳定性还是不够的,已致造成产品的交检不合格。通过分析他认为,对于分线采集产品CPU程序控制电路板的尺寸结构,只有建立三个以上固定基本点,才能起到稳定固定的作用,两点固定的方法肯定是不够稳定的。最终他提出了在CPU程序控制板安装四个过孔,采用螺丝、弹簧垫片紧固进行四点固定,使其电路接触点与母板接触牢靠。此建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技术专责的赞同,并很快被采纳,经过更改图纸、更改工艺,最终使得分线采集的单工号故障率降低到了2%以下,确保了产品在运输、使用中稳定工作,避免产品现场的批量质量问题。

“遇到问题不放过”,“把产品缺陷堵在‘自己家里’”,一直是黄磊尊崇的宗旨,确保产品质量与产品稳定性一直是他工作的基本准则。

调试班QC小组成立于2004年9月,黄磊一直担任QC小组组长,坚持班组QC小组活动,持续改进。小组成立至今,解决了许多生产技术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赢得了广泛好评。2006年公司的2000A系列产品的返厂故障率增高,尤其以东北地区的设备返厂率居高不下。黄磊带着他的QC小组,建立课题、分析原因、查找故障、进行高低温交变实验,最终他们发现设备在高温、常温状态下故障率稳定,但在低温状态下故障频发,经过反复实验,最终确认产品抗低温能力较差,部分器件低温状态发生了失效。原因找到了,预防措施就制定出来了,除了要求工艺和物资部门采购器件时,选用性能优秀的军品元件外,还在测试过程中增加了低温测试项目,以便筛查早期失效的电子元器件。课题完成了,设备的现场故障率降了下来,大家欢欣鼓舞。凭借此次低温工装的课题研究,黄磊的QC团队也获得了北信公司QC课题发布的“优秀奖”。

心怀大爱舍家奉献终无悔

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在确保生命线、抢修铁路设备的关键时期,黄磊主动承担了生产灾区急需的十八信息发送单板调试任务。虽然任务重、工期紧,但他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首位。记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3块时好时坏的故障单板,其故障发生周期不能确定,经过他仔细排查、电路测量,分析故障原因一定出在控制信号合成电路。在故障出现的时候晶体振荡器有短暂的停振现象,当时怀疑是晶体振荡器件本身的问题。拆下器件后发现,在晶体振荡器输出管脚印制板旁,有一个过孔过锡过多,导致与晶体振荡器输出管脚有搭接的可能性,造成振荡器输出不稳定,产品出现故障。祛除多余锡料后,晶体振荡器输出稳定故障排除。为了慎重起见,他随后又对测试合格的其它27台十八信息发送单板进行了逐一的检查,确认所有产品万无一失后,他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此时已是深夜,肚子“咕噜咕噜”的几声响,他才发现自己午饭和晚饭都没有吃。黄磊在日记中写到:“事业是一种追求,工作更是一种快乐。”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却付出太少,为此他总是满心愧疚。孩子还不满6岁,他很少能陪伴在身边,由于工作经常需要加班,他下班回家孩子已经熟睡,早上出门时孩子还在睡梦中,正是因为他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心怀大爱,才超越了小家的羁绊,始终在高铁建设的时代铸造着属于他的辉煌。如今的黄磊,在北信公司的技术工人里,算得上数一数二,但他没有就此停住前进的脚步,鲜花和掌声没有让他忘乎所以,他一如既往地踏实冷静。他说过:“我就是个一线工人,我的价值和作用就是要体现在铁路信号设备的调试生产过程中体现。我为人低调,但我工作绝对不低调,我会和我的团队奋勇争先,做好生产一线的‘金刚钻儿’,完成好每一项产品调试任务。”

 

浏览次数:478返回顶部
相关新闻